原始宗教中的神灵崇拜在后世发展成为神仙信仰,人们相信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之外的蓬莱三岛上,住着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的神仙,渴望见到仙人,并成为仙人。但如何见到仙人,却只有通过方士神奇的法术,仙人才肯与凡人相见。春秋时已经掀起的寻仙的热潮,到了秦汉,丝毫没有降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方士的鼓动下,曾四次巡游山东琅琊、河北秦皇岛等地,东游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和齐国八神,寻找仙人和长生之药。公元前年,秦始皇在山东泰山琅琊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事毕,有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与童男童女去求仙,始皇信其言,派徐福率男女数千人同去海上寻仙。公元前年,秦始皇出行途中遇刺,但仍到琅琊祭拜。公元前年,东游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又使燕人卢生韩众、侯公等人人海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卢生等根本找不到仙人和仙药,便谎称有恶鬼为害,让秦始皇隐秘行踪,以避恶鬼,始皇信以为真,此后,谁也不知道他的行踪了。公元前年走到琅琊时,徐福因多年人海求仙而未得仙药,恐受谴责,便诈称为大鱼所苦而去不了,请求让善射的人同去,果然在芝罘(今山东烟台)射杀一头大鱼,但终究没有找到仙人和仙药,秦始皇也在回程途中至河北沙丘时病死了。
秦始皇求仙失败的教训,并未被后代统治者所吸取,大约一个世纪后,汉武帝又步其后尘。有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自称有祭灶、驱鬼、辟谷、长生不老的药方,还说曾到海上见到了仙人安期生,安期生吃的是一种大枣,像甜瓜那么大。要见仙人,须先祭祀灶神,鬼神就会降临,丹砂就可以化为黄金。用这种黄金做饮食的器皿,就可以益寿延年,见到神仙.再进行封禅,就可以长生不死。可惜就在汉武帝兴致勃勃地准备的时候,李少君死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化去”:
后来又有一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当时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刚死,汉武帝思念不已,李少翁说可以招致李夫人,夜里,武帝坐在帷帐中,果然远远地望见了李夫人。
总之,在他继位后数十年间,耗费大量钱物人力,兴建神祠无数,派去名山及海山寻仙求药的方士也成千上万。传说,汉武帝在中岳嵩山的寻仙台上斋戒百日,终于见到了神仙。七月七日夜间,天上铺满九彩云霞,空中响起箫鼓乐声,仙人如云,骑龙乘风,天马云车,随后,西王母乘着紫云之车,驾九彩斑龙而至,西王母请汉武帝吃百果灵芝、天上仙桃,并命王子登弹八珍之琴,董双成吹云和之箫,石公子击昆仑之玉,清越悠扬,响彻云端。
先秦道家学者除老庄之外,还有战国活动于齐国稷下学官的田骈、慎到等人,他们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学说为本,依托“黄帝”之名写出许多著作,使信奉老子的道家也崇尚黄帝,并使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逐步合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黄老学派。
黄老道家在秉承老子“道”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依托黄帝的立言,根据现实的需求,吸纳了儒、墨、法等诸家的部分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摆脱了老庄道家那种仅从历史的经验和个人的体验来观察、思考问题的模式,从治理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的务实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道学成为“君人南面之术”的显学,在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鲜明的例证。
汉武帝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退出政坛,走人民间。由于黄老之学中除了治国的谋略外,还有大量的养生内容,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在漫长的过程中,黄老之学又和民间的各种神仙方术相结合,发展为专门研究炼养保健学问的学派。当黄老的养生之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又引起东汉统治者的重视,许多达官贵人都用黄老之术来治病养生,使黄老之学在东汉再次盛行。这种盛行为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