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接天山
张振江
这个国庆佳节没有放假。
团风县夏旱连秋旱,三个多月没有下过雨,山林火灾形势十分严峻。全县上下24小时处于备战的状态。
就这样,外出旅游的计划彻底泡汤了。说心里话,我是不很愿意节假日外出游玩的。放眼各个景区,人山人海,除了人还是人。我却更喜欢静静地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趁着下乡的间隙,与同事相邀,又爬了一趟本县的接天山。
一
接天山位于团风县贾庙乡,孤峰突兀,三面悬崖绝壁,是一座还没有开发的山。山上林木茂密、怪石嶙立,处于野蛮的生长状态,自然风光非常不错。当地有句俗语:接天山,接天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卸鞍。说的就是接天山的险。其实,接天山海拨只有余米,不能算作一座高山。
在此之前,我爬过好多次接天山,不过那是七、八年之前的事了。之后,因为工作等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再次爬。
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路还是那条路,在初秋时节更显得寂静,却别有一番风味。
接天山的上山路只有一条,不知是何时、何人用石条砌就的台阶,约四、五十厘米宽,掩映在茂密的树林间,向上蜿蜒。在如此笔陡的山壁修建台阶,充分体现前人的聪明与智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修路后人方便的思想,已潜移默化生长在山区农民的灵魂里,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其间,许多地段石条早已缺失,山水冲刷的痕迹十分明显,裸露着红色的山体和经脉,一时竟寻不着路了。只得拉扯着一旁的灌木、树枝,借力、奋力向上攀登,转个一道弯又一个弯,蓦然才发现前面的石条台阶。
当天,上下接天山的人极少,除了附近采摘油茶果的农民,真正的游客不超过20来人,大多也应是外出归来的游子带着妻儿游玩而已。
山路上,除了我们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嘀嗒嘀嗒的汗珠声,只有偶尔惊起的鸟鸣。我特喜欢这种自然、随性的感觉,汗流夹背,用衣摆擦干汗水,畅快喝一顿山泉,一屁股坐在树荫下,漫无目的地望着满眼的“绿”。直至索性闭上眼睛,躺在浓密的树荫下、茅草上、花丛中,什么不用想、也不用做。这怎一个“惬”字了得!
忽然脑海中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现在起,做一个简单的人,流汗,小憩,善待自己。
二
接天山,除了黄山松、油茶树、翠竹,鲜少有其它树种,当然满山的藤蔓和杂草就另当别论了,偶尔也有一点红(乌桕树)、一片黄(野菊花),刹那间顿时令人心花怒放、心旷神怡。
今年天大旱,竹子已成片成片出现死亡,而漫山遍野生长的油茶树依旧郁郁葱葱,结满了暗红色的果实,沉甸甸压满枝头。之前,山区农民告诉我:油茶树耐旱抗贫瘠,结果期长达80年,是“铁杆庄稼”。今日重见,果不其然呀。
十月,正是油茶果成熟的时节(其时称作“寒露籽”)。山风吹过,油茶果扑噜噜响个不停。树林间,一些农民攀上爬下,正忙碌着采摘。有几个农民拄着粗木棍,背着满袋的油茶果,艰难地向山下移动。汗水从他们浸透的衣服上滑落,向山下延伸,幸福的微笑却挂满脸庞。
登山途中,碰见一皮肤黝黑的老农,随口问了句:茶油多少钱一斤。
“50块一斤”,老农喘息之间答道。
据了解,油茶籽出油率较低,一般只有14%~27%,最高也在30%左右。接天山地区的农民多用土法榨油,出油率自然不会高。加之今年天大旱,茶树接受雨水滋润较少,出油率会更低。油茶籽从采摘、脱壳、晾晒到榨油,工序较为复杂,“50元一斤”其实还不够工夫钱的。
山区农民太善良、太厚道了,浅浅的期望很容易满足,如大山一般,只要有雨露的滋润,一定会奉献一片郁郁葱葱的世界。
三
爬过“九曲十八弯”的石阶、翻过“鹞子翻身”的险段后,就见一块上尖下方、约两三米高的巨石矗立于山崖旁,这就是接天山标志性的石头--仙人石。这个季节,仙人石上光秃秃的。不过一到春天,上面就立马爬满了长青藤,甚是好看。
附近的山民也称仙人石为“阳具石”,并在旁边设置有简易的香案,当作神灵供奉。其实崇拜阳具,世间自古以来皆有之,尤以日本国最为盛行。祈求什么呢?也许是祈求大山的男人们更阳刚些吧?!祈求大山的臣民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吧?!
接天山的天然景观不少,尤以怪石、奇石为胜,有试心石、飞来石、一线天、狮子口、接天古松、太子洞等等,皆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却颇形神兼似。或是周边村民,也或许是一些野游者随口而言。然后经过众口相传、一些文人的笔墨,也就留了下来。不过,这些我没有考证过,其实也不需要考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山必有山神,必有庙宇,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接天山也不例外,山上依势建有灵宫殿、真武观,还有竹海、古城寨等,同时伴生着一些动人的传说。最让人称奇的是,在如此干旱的年月,山顶庙宇旁竟仍然有甘甜、清凉的山泉水流淌。
接天山的所有奇石下面,都撑满了树枝,大小各异。之前上山时,曾问过一位在山区工作的同志。他告诉我,山区的群众把山里的树、石头等都当作神灵来供奉。人们在石头下面撑树枝,传说是爬山的人腰往往会疼,折根树枝架在石头底下,腰就不疼了。
入乡随俗吧。我也乐此不疲地四处找寻树枝,有模有样的跟着插上了一枝。我想,大多爬山人的想法与我一样吧。日积月累,也就越来越多。
靠山吃山,这是山里人最朴实的想法。山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神灵,也是年复一年的希望。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山,就是山里人的信仰,幸福、简单得朴实而厚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四
不知是何时代,接天山顶生长着许多古松树,我认为丝毫不逊于安徽的黄山松,甚至更甚之。枝干苍老厚实,大多需两人以上合抱,看树龄应有数百年。因常年受山风的侵袭,树冠多呈平而放射状,蔚为壮观。
站在山顶,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等词汇,一骨脑儿地蹦出来。而人,似乎是山上一个流动的符号而已。山风徐来,凉意顿起,好不舒畅。放眼望去,东与罗田接壤、北与麻城为邻,视野异样开阔。
真应有:登斯山也,则有山峦叠障,阡陌纵横,豁然开朗,感慨而泣者矣。
这个国庆节没有放假,我不遗憾。
作者单位:团风县农业农村局
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xt/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