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仙茅 > 仙茅形态 > 正文 > 正文

甲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0 16:00:46

甲减又称瘿劳。《黄帝内经》将甲状腺肿物统称为瘿,《诸病源候论.瘿候》、《济生方.瘿瘤论》提到“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根据《千金要方》提出:“石瘿、气瘿、昔瘿、土瘿、忧瘿,五瘿的名称将甲减归结为“瘿劳”。甲减属于中医属于中医学“虚劳”、“水肿”、“五迟”等病的范畴,为寒证、虚证。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护卫机体,温煦体表,润泽腠理等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一、主症

患者呈阳虚气耗之象,多有水肿之症,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无力,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毛发、浮肿、头晕、嗜睡、纳差、腹胀等,部分患者有贫血、女性则月经紊乱,严重者出现危证水肿昏迷。这类人的症状,往往有气短乏力,奢睡,基础体温低,头发脱落减少,思维迟钝,身体容易水肿等这一系列症状。

二、病位

心脾肾。病例产物。气滞,水饮,血瘀。

三、病因病机

甲减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肾阳虚;或因手术、药物损伤,机体阳气受损,致脾肾阳气亏虚而发病。甲低的主要病因肾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导致虚劳、水肿。甲低的原因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损伤脾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水谷精气不充,脾肾双亏。久病或新疾,用药不当,苦寒太过,吐泻失度损伤脾胃,耗伤阳气。过度劳累,房室不节,损伤肾气有关,归类为下面四种:

(一)、情志刺激

由于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肝郁致脾虚,则运化失常,内生湿痰.

(二)、饮食不当

由于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运化失常,饮食水谷不得运化,痰饮内生;痰湿壅盛,阻碍气机,损伤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弱,日久则肾火滋养,以致脾肾双亏,则见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懒动、全身浮肿等症状

(三)、外邪侵袭

多见风热毒邪,从口鼻入侵,毒结聚于颈前,则见咽部及颈前肿、痛;若过用寒凉之物,内伤阳气,虽颈部热毒祛除,疼痛消失,但可见发音低沉、怕冷,甚至浮肿等症。

(三)、手术创作或药物中毒

由于施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或服用某些有毒药物,损伤人体正气,致使脏腑失养,机能衰退,可表现一系列虚损证候。很多人得甲减,是从甲亢治成甲减的。原本甲状腺激素亢进,西医认为这个激素太多了,就用药来压制激素分泌,结果治过头了,体内激素又分泌太少了,就成了甲减。

(四)、阳气虚衰。

本病为阳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且为真阳所居。真阳虚微以致形寒神疲,可见命门火衰之象,阳虚之象是“无阴则阳无以生”的病理表现,是阴病涉及阳所致。部分病人有皮肤干燥、粗糙、大便秘结、舌红苔少等症,也是阴津不足之象。甚至出现肾阴阳两虚的证候。

此外,肾阳虚衰,不能温暖脾土,则脾阳也衰,肌肉失去濡养,则见肌肉无力,或肢体肌肉疼痛。脾主统血,脾虚则血失统藏,妇女可见月经紊乱、崩漏等症,常伴有贫血。肾阳不足,心阳亦鼓动无力,可见心阳虚衰的证候,以脉沉迟或缓多见,至此全身温煦功能更差,以致肢冷、体温下降,甚至津血运化失常,聚而成湿、成饮、成痰而见肌肤浮肿。

中医认为肾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与胃共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而肾气充沛,又靠脾胃化生气血之初养。两者转相滋养,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二、辨证

甲减病机为脾肾阳虚,但在病理发展过程中脾肾之间的阳气虚弱有所侧重。因脾主运化,肾主蒸化,脾肾双亏,水湿壅盛,游溢于肌肤则见水肿;若水饮之邪上犯于心,心阳亦虚则见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症,阳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行瘀滞,则见血瘀现象,如肌肤甲错,肢麻或肢体疼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口唇青紫、脉涩滞或结代等。病程日久或失治误诊,肾阳虚极,阳气欲脱,可见畏寒,四肢厥冷,神昏,呼吸低微,脉微欲绝等危重症

五、分型论治

(一)、肾阳虚

症见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颜面或肢体浮肿,以腰以下为甚,男子遗精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二)、脾肾阳虚

症见形寒肢冷、面色咣白、神疲乏力、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尿频,或小便不利,颜面肢体浮肿,男子遗精阳痿,妇女宫寒不孕、带下清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而弱。

(三)、心肾阳虚

症见形寒肢冷,心悸怔忡,身倦欲寐,唇甲青紫,肢体浮肿,尿少,舌质黯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四)、阳虚水泛

除具有脾肾阳虚之候外,尚可见全身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小便量少,胸腹满闷,全身困重,腰膝酸软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五)气血两虚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反应迟钝,口淡纳呆,大便溏烂,手足欠温,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六)、痰瘀阻络

除具有脾肾阳虚证候外,还兼有皮肤粗糙、肢体麻木刺痛等症,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厚腻,脉沉迟涩。

六、分期辨证论治。

(一)、初期:肝郁及脾

多见女性就诊患者,常表现为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或见瘿瘤,或有月经量少、痛经,或见面色不华或虚浮、眼睑浮肿,肢体倦怠,常常伴有轻度体重增加,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弦细或缓等肝气郁滞兼见脾虚湿困之证。多为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思虑过度,或脑力劳动太过,劳倦所伤,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的说法不谋而合。此期患者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甲减的诊断,但临床表现除以上症状外极少见到肾、脾、心阳不足的证候。

1、辨证要点

情志抑郁,善太息,或见瘿瘤;兼见面色不华或虚浮,眼睑浮肿,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弦或缓。

2、处方:逍遥散加减。

脾虚明显者,可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兼见胸胁胀痛者,可加用合欢、郁金;兼有颈前肿大者,可加陈皮、夏枯草、牡蛎等。

(二)、中期:脾气虚弱,气血不足

脾居中属土,具有消化、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为后天之本,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此期病理表现以脾气虚及气血亏虚为主。

1、辨证要点

证见形寒气怯或四肢不温,肢体浮肿多见于眼睑及胫前,或体重增加,腹胀纳差,面色少华或萎黄,或口唇爪甲无华,皮肤干燥甚则脱屑,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大便秘结,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缓弱或沉迟。妇女可伴见月经紊乱或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某些病例因气虚无力行血,血虚脉道不充兼见血瘀证的表现,若脾虚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气、瘀血结于颈前则发为瘿瘤。

2、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如心血不足偏重者,加远志、熟地、茯神、龙眼肉;气血亏虚明显可合八珍汤化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伍以活血,如川芎、丹皮、王不留行;化痰,如贝母、陈皮;祛湿,如苍术、泽泻、薏苡仁;消瘿,如三棱、莪术、夏枯草、牡蛎等中药。

(三)、后期:脾肾阳虚衰,水湿内停

这一阶段,病机也较为复杂。“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脾阳虚日久可及肾阳,或久病失养,或甲减失治误治,损伤肾之精气,必生多种疾病。又肾为先天之本,中寓元阳真火,人身五脏诸阳皆赖肾中元阳以生发,肾阳虚衰,可导致其他脏腑阳气衰弱: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不能温煦脾阳,或肾虚水泛,土不制水而反为所侮,脾阳受伤,而出现脾肾阳虚;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心阳,而致阴寒内盛,血行瘀滞,水湿停留则会形成心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日久则肾阳极度亏损,阳损及阴导致肾之阴阳两亏。

1、辨证要点

颜面肢体浮肿,腰膝酸冷,反应迟钝,智力减退,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可兼见脾阳虚及心阳虚之症。

2、处方一:金匮肾气丸加减。

脾肾阳虚者除肾阳虚主症外兼见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面浮肢肿甚或全身水肿,压之凹陷不起,食少腹胀,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等症。治宜温肾健脾,通阳利水。治用上方合防己黄芪汤、五皮饮加减。心肾阳虚者兼见心悸怔忡,胸闷憋痛,神倦嗜卧,面白唇紫,小便不利,舌质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治宜温通心阳,补肾益气。治用上方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形寒肢冷明显者,加仙灵牌。根据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理,临症时多用黄精、枸杞之类。在温补肾阳为主的组方中酌配滋补肾阴之品,防温燥伤阴之弊。

3、处方二:淫羊藿30g,仙茅15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制附子20g(先煎40分钟去毒),党参30g,茯苓10,大腹皮12,桑白皮12,黄芪30g,肉桂6g,白术10g。

这是分享中医知识;辨证与论治的平台。爱好中医的朋友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xt/10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