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以来,一些地方天气变得凉爽起来,虽说秋冬宜进补,但并非人人适合。对于肝硬化的病人来说,如果过量吃高蛋白饮食就可能会诱发肝性脑病,在饮食上应该主要以适量蛋白质、低脂肪、易消化食物作为原则。一旦放松警惕,就会为嘴伤身,江西赣州的老刘刚到秋天就温一壶黄酒,还品尝鲜美的肥蟹,正觉得无比欢乐的时候,就因为吃了两只螃蟹后昏迷了,医院紧急抢救,发现病因是肝性脑病。其实65岁的老刘这次已经是“两进宫了”,他一周前因为肝硬化出现了腹水刚出院,在出院前,医生就叮嘱他不能多吃鸡蛋、鱼虾等高蛋白的食物,可出院后就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吃了两只螃蟹后,第二天家人就感觉他变迟钝了,看起来还烦躁、说胡话,甚至连家人也不认识了,直到昏迷医院进行抢救,才知道是因为进补引起的肝昏迷。幸亏家属带病人就医及时,否则随着昏迷时间变长,脑细胞还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秋季养生进补并非人人适合,别陷入了误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不少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刚出院的病人都身体虚弱,需要补充更多的营养,在平时,确实是需要这样,食补也是为了身体的健康,但要均衡着吃,不能过量,否则肝性脑病就找来了。肝性脑病五期分治,越早治疗越好。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变,可将肝性脑病的临床过程分为五期。潜伏期是无性格、行为异常,前驱期是焦虑、健忘、轻度精神异常,肝昏迷前期是行为怪异、严重精神障碍,昏睡期是昏睡、可以唤醒,肝昏迷期是昏迷、不能唤醒。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可是西医治疗大多是控制,没有好的效果,那中医是如何治疗更有效呢?中医调治肝性脑病有什么原则?中医调治肝性脑病,对于使用激素的病例,若欲减量或撤用时,中药仍可以起到配合的作用,可以根据病情和机体状况,采用不同的法则。本例老刘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参、芪、术、苓、归、芍、精、断为用。若气血虚者,则常重用生黄芪、丹参以气血双补;至于脾肾阳虚者,当以温补命门着手,可用附片、肉桂、仙茅、仙灵脾等。总的原则是补偿和调整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状况。对于肝昏迷的发生,除了一般所谓之痰湿、痰火、动风外,而湿热蕴毒,毒火攻心,是急性肝昏迷的主要因素。对于慢性肝昏迷患者,除了重视其本病补虚扶正以外,也要注意解毒,仍是积极的措施之一。中医中药开窍剂适用于闭证,对于痰热湿浊荧闭或毒火攻心,以致神昏窍闭,均可使用开窍药。痰热盛者,宜用安宫牛黄丸,取其清热解毒,开窍镇惊之效;痰湿蒙闭者,宜用局方至宝丹,取其芳香清心开窍之功,另如菖蒲、远志、莲子心等可入群药。对于肝昏迷,一般凉开剂使用的机会较多,温开剂使用的机会较少。若昏迷过深,面色苍白,自汗,脉细欲脱,或见大出血,阳气式微者,已见脱证,开窍药物应慎用或禁用,应当扶正固脱为要。十年肝病发展成肝昏迷,长期控制不佳找到中医如何治好?家是安徽亳州的刘先生今年37岁了,说起他的病史,都有十年了,十年前因肝硬化进行脾切除手术,术后逐渐发现失眠,甚至通宵不寐,严重时连续十几昼夜不得安睡,渐至夜间发作性舌謇,上唇麻木,两臂不能抬高,每次历时十几分钟,以后曾出现无意识动作,以及说胡话,白天则头晕头痛,记忆力极差,缺乏思考能力,急躁易怒,鼻衄,视物不清,大便干硬难解。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并用针灸、理疗、水针、耳针等措施达两年多,仍不能控制。一年前从网上找到广慈中医门诊,当时症见:右手及面部发麻,午后双上肢不能高抬,失眠,夜间盗汗,有时发作性意识模糊,平时口鼻干燥,大便3~4天一行。血查:谷丙转氨酶单位,血氨0.18毫克%。中医看舌象:舌苔黄,脉象沉弦,西医诊断:慢性肝昏迷。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肝胆余热未清,湿痰蒙窍。中医治疗以调补气血,芳化痰湿,清肝开窍。服用中医方剂不到一个疗程,睡眠渐渐好转,两个疗程下来,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等症基本消失,半年后,视物清楚,记忆力和思考力有所恢复,继续巩固服用两个疗程后复查,舌苔薄白,脉转沉滑,到医院做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血氨0.14毫克%,继而降至0.1毫克%,后期追访,病情未再发作,郑先生一家开心不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xt/1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