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仙茅 > 仙茅栽培 > 正文 > 正文

童蒙养正古诗词赏析书湖阴先生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31 18:58:08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三衢道中》《登幽州台歌》《春日偶成》《春夜喜雨》《敕勒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望岳》《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山行》《清明》《江南春》《泊秦淮》《四时田园杂兴》其七《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渔家傲秋思》《村居》《别董大》《已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长歌行》《咏柳》《回乡偶书》《小儿垂钓》《村晚》《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清平调》《夏日绝句》《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题临安邸》《望洞庭》《浪淘沙》《竹枝词》《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塞下曲》《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蜂》《卜算子咏梅》《天净沙秋思》《七律长征》《长相思山一程》《过故人庄》《鹊桥仙》《关雎》《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元日》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音频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动画视频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注释

⑴书:书写,题。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⑶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⑸排闼(tà):开门。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创造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更多学习资料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zp/719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