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仙茅 > 仙茅栽培 > 正文 > 正文

杜鹃啼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28 8:20:51

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是一个很特殊的形象。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布谷鸟。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因水灾禅让于臣子,而自己则归隐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从此诗人就常用杜鹃表达悲凉凄苦之感。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诗中引用关于杜鹃的典故,应该是表达诗人迷失、离去、不舍等含义,隐约包涵着对美好情境的回忆,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等情绪。

李商隐诗没有直接写听闻杜鹃之凄音,而其他诗人则更多地由杜鹃啼叫而引发种种凄苦。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友人贬谪远方,便写下这首带着淡淡惆怅的小诗,要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友人到夜郎以西。

与李白的淡淡忧愁相比,陆游和秦观的词就情感而言就浓烈甚至凄厉得多。

陆游词《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暮春时节,篷蔽的茅屋里,悄无人言,在昏黄的灯光下,眺望江面风雨连天,连树林里的黄莺、归巢的燕子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如同往常在月夜里一样孤苦哀啼。啼声惊醒思乡之梦,让人清泪欲洒。在故乡听到这样的杜鹃啼叫都让人不堪忧愁,何况此时作客他乡,漂泊半生,功业未成,家国破碎,更增加了一重凄凉羁愁。

比陆游更早的秦观同样在杜鹃声里感受着凄厉孤寂。

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北宋绍圣四年(),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此词作于郴州旅舍,表达了官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云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在杜鹃声声哀鸣中,斜阳渐渐西下!这样的意境,让人一读之下,常常有所感怀。

古人云: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人生自古不如意者多,心情郁结之下总要有所抒发,尤其有才华者多情感激烈,更需要纾解,这便造成诗词中愁苦多,欢乐少,而大千世界中原本自己自然生长的生命便被赋予了一些特有的意义。

现在回忆起来,我在小时候经常会听到这种鸟“咕咕咕咕”的叫声,有时还故意学着哼上几声,然而那时哪里又知道这些叫声被古人赋予了如此凄凉的含义呢?情随境迁,境随情迁,两者应该都有的吧。而在诗人的眼里,或者后者还要居多,正如欧阳修云: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自是有情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zp/7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