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35岁。两乳房结块已4年余,月经来前两乳胀痛,肿块变硬,经净后则变软。患者素来月经不调,有时胸胁胀痛。查体可见两乳散在结节,呈条索样、片样,质地中等,轻度压痛。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约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历代文献中有“乳癖”“乳中结核”“乳痞”等病名。明代龚居中在《外科活人定本·卷之二》中指出:“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经之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首次将乳癖定义为乳房肿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胸乳部》称之为乳中结核,并阐述了其辨证论治,曰:“初起气实者宜清肝解郁汤,气虚者宜香贝养荣汤。若郁结伤脾,食少不寐者,服归脾汤,外俱用木香饼灸法消之甚效。”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病。有研究发现,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尤其是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1.由于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易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于乳房,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2.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脾肾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1.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孕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哺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cm,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①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②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③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④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3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2)辅助检查 乳房超声检查、钼靶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肿块较硬或较大者,可考虑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2.鉴别诊断
乳岩 乳房肿块,多无疼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缘不清,疑有恶变者,应手术切除。
1.辨证论治
(1)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质韧不坚,胀痛或刺痛,症状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常用柴胡、郁金、当归、白芍、茯苓、瓜蒌、半夏、贝母等。乳房胀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八月札;心烦易怒者,加栀子、牡丹皮、黄芩等。
(2)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减缓,乳房疼痛较轻或无疼痛;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和营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常用仙灵脾、仙茅、当归、知母、丹参、象贝、半夏、夏枯草、香附、郁金等。肿块较硬者,加生牡蛎、海藻、莪术等;伴有乳头溢液者,加白花蛇舌草、黄芩、蒲公英等;月经不调、腰膝酸软者,加菟丝子、女贞子、益母草等。
2.外治疗法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过敏者忌用。
3.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有乳根、膺窗、膻中、期门、内关等,以开郁结、调气血、止疼痛等。
(2)按摩疗法 按揉行间达太冲;或自乳头向下直接按推至期门穴36次,并压期门穴上轻揉72次。
1.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应适当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3.及时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和其他内分泌疾病。
4.对发病高危人群要重视定期检查。
第五节 乳 疬张某,男,70岁。发觉左乳晕下肿块3个月,轻度胀痛。检查见患者左乳增大,乳晕下触及扁平肿块约2cm大小,质地中等,固定,压痛,皮色正常。述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相关药物治疗多年。
乳疬是指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的疼痛性结块。其临床特点是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压痛。《外科正宗·乳痈论》提出:“男子乳疾与妇人微异,女损肝胃,男损肝肾。盖怒火房欲过度,以此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遂结肿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男子由于肾气不充,肝失所养;女子因冲任失调,气滞痰凝所致。中老年男性发病多因年高肾亏,或房劳伤肾,虚火自炎,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皆能灼津炼液成痰,导致痰火互结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性激素代谢有关,或误食含雌激素的药、食物所致,幼女患病应排除卵巢肿瘤所致性早熟等。
1.诊断
(1)临床表现 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的女孩,13~17岁的男孩。
乳房稍大或肥大,乳晕下有扁圆形肿块,一般发生于一侧,也可见于双侧,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活动良好,局部有轻度压痛或胀痛感。少数患者乳头有白色乳汁样分泌物,部分男性患者伴有女性化征象,如发音较高、面部无须、臀部宽阔、阴毛呈女性分布等特征。老年人或可有睾丸萎缩、前列腺肿瘤或肝硬化等。有些患者有长期使用雌性激素类药物史。部分病人肿块会自行消失。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针对可能病因进行肝功能、性激素等检测,乳房、卵巢、睾丸、前列腺等超声检查。
2.鉴别诊断
男性乳岩 乳晕下有质硬无痛性肿块,并迅速增大,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乳头内缩或破溃,血性乳头溢液,可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
如因服用某些药物而致乳房肥大者,停药后即逐渐消退。有疼痛或其他兼症者,则应辨证治疗。如乳房明显肥大影响美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证候:性情急躁,遇事易怒,乳房肿块疼痛,触痛明显,胸胁牵痛;舌红,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常用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瓜蒌、贝母、半夏、生牡蛎等。烦躁易怒者,加黄芩、牡丹皮、栀子。
(2)肾气亏虚证
证候:多见于中老年人。轻者多无全身症状。重者偏于肾阳虚则见面色无华,腰腿酸软,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则见头目眩晕,五心烦热,眠少梦多,舌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补益肾气。
方药:偏于肾阳虚者,方用右归丸加小金丹。常用鹿角片、山茱萸、菟丝子、熟地黄、附子、山药。神疲乏力者,加黄芪、白术、茯苓。偏于肾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加小金丹。常用熟地黄、菟丝子、山茱萸、牛膝、龟板、山药、鹿角胶等。心烦难寐者,加知母、黄柏、百合、夜交藤。
2.外治疗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敷贴。
3.其他疗法 男性患者乳房明显肥大影响美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幼女患者慎用手术切除活检术。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恼怒忧思。
2.平时应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肝病者,适当进行保肝治疗有助于本病的康复。
第六节 乳 核元某,女,25岁。发觉右乳肿块1年。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块,约2cm大小,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乳核是指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纤维腺瘤。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滞痰凝;或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于乳房胃络而成。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女性。
肿块常单个发生,或可见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肿块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大,触诊常有滑脱感。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见肿块边界清楚和完整,有一层光滑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钼靶X线摄片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肿块影,边缘清楚,四周可见透亮带,偶见规整粗大的钙化点。
2.鉴别诊断
(1)乳岩 多发于40~60岁妇女,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必要时行活组织检查进行鉴别。
(2)乳癖 常为双侧乳房多发肿块,肿块大小不等,可为片块状、条索状、结节状或颗粒状,边界欠清,质地软或硬韧,多伴有胀痛感或触痛,且在月经期前加重、经后减轻。
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对多发或复发性纤维腺瘤可用中药治疗,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减少复发,甚至消除肿块的作用。
1.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喜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常用柴胡、当归、白芍、郁金、瓜蒌、半夏、贝母等。肿块坚韧者,加三棱、莪术、生牡蛎、石见穿等。
(2)血瘀痰凝证
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胁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常用柴胡、白芍、半夏、郁金、香附、当归、桃仁、丹参、川芎、山慈菇、海藻等。月经不调者,加仙茅、仙灵脾等。
2.外治疗法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每周换药1次。
3.其他疗法 肿块较大者或短期内肿块增长较快者应行手术切除,术后均须做病理检查,有条件应及时做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1.调摄情志,避免郁怒。
2.定期检查,发现肿块及时诊治。
3.适当控制厚味炙煿食物。
第七节 乳 岩张某,女,58岁。无意间发觉右乳内肿块,无明显不适。检查触及乳房内2cm大小肿块,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与皮肤粘连。
乳岩是指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包括西医学的乳腺癌、乳腺肉瘤、恶性叶状肿瘤等。本节主要论述乳腺癌。其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凹凸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或乳头溢血,晚期可见溃烂凸如泛莲或菜花。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乳岩在中医文献中又称为“石痈”“妒乳”“乳中结核”等。最早描述本病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外科正宗·乳痈论》的论述较为全面,指出乳岩的病因乃“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
1.情志失调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克脾土。情志不畅,所愿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瘀;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发病。
2.饮食失节 久嗜厚味炙煿则湿热蕴结脾胃,化生痰浊,随气流窜,结于乳中,阻塞经络,气血不行,日久成岩。
3.冲任不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则气血失和,月经不行,气郁血瘀,阻塞经络,结于乳中而成乳岩。乳岩多发于绝经期前后,故与冲任失调有密切关系。
此外,在经气虚弱的情况下,感受毒邪之气,阻塞经络,气滞血瘀,日久停痰结瘀,亦可导致乳岩。
总之,乳岩的发病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所致。
未曾生育或哺乳的妇女,月经初潮早或绝经晚的妇女,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
1.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腺癌可分为一般类型乳腺癌及特殊类型乳腺癌。
1)一般类型乳腺癌 常为乳房内触及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粘连而呈现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血性或水样溢液。后期随着癌肿逐渐增大,产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肤可呈橘皮样水肿、变色;病变周围可出现散在的小肿块,状如堆栗;乳头内缩或抬高,偶可见到皮肤溃疡。晚期出现乳房肿块溃烂,疮口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似岩穴,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渗紫红色血水,恶臭难闻。癌肿转移至腋下及锁骨上时,可触及散在、质硬无痛的臖核,以后渐大,互相粘连,融合成团。逐渐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憔悴等恶病质貌。
2)特殊类型乳腺癌
①炎性癌 临床少见,多发于青年妇女,半数发生在妊娠或哺乳期。起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皮肤肿胀,色红或紫红,发热,但无明显的肿块。转移甚广,对侧乳房往往不久即被侵及,并很早出现腋窝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本病恶性程度极高,病程较短,常于1年内死亡。
②湿疹样癌 临床较少见,其发病占女性乳腺癌的0.7%~3%。早期临床表现似慢性湿疮,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轻度糜烂,有浆液渗出,有时覆盖着黄褐色的鳞屑状痂皮。病变的皮肤甚硬,与周围分界清楚。多数患者感到奇痒,或有轻微灼痛。中期为数年后病变蔓延到乳晕以外皮肤,色紫而硬,乳头凹陷。后期表现为溃后易于出血,逐渐乳头蚀落,疮口凹陷,边缘坚硬,乳房内也可出现坚硬的肿块。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钼靶X线摄片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典型的乳腺癌影像在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血流丰富;钼靶摄片可见病变部位致密的肿块影,形态不规则,边缘呈现毛刺状或结节状,密度不均匀,或有不规则簇状钙化影;磁共振检查除观察肿块形态外,造影剂的使用更增加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病理检查是乳腺癌的最终确诊的依据。
2.鉴别诊断
(1)乳癖 好发于30~45岁女性。月经期前乳房胀痛明显,经后疼痛减轻。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
(2)乳核 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病程进展缓慢。
(3)乳痨 好发于20~40岁女性。肿块可一个或数个,质坚实,边界不清,多与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早期诊断是乳岩治疗的关键,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对晚期患者,特别是手术后患者有良好的调治作用,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1.辨证论治
(1)肝郁痰凝证
证候: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常用瓜蒌、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郁金、香附等。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
(2)冲任失调证
证候:乳房结块坚硬;经期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常用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白术、茯苓、柴胡等。月经紊乱者,加当归、丹参、香附、郁金等;肿块坚硬者,加莪术、石见穿、蜂房、半枝莲等。
(3)正虚毒盛证
证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甘草等,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等清热解毒之品。肿块溃破出血者,加茜草、仙鹤草等;心悸失眠者,加五味子、川芎、麦冬、灵芝等。
(4)气血两亏证
证候: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宁心安神。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味。常用人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熟地黄、远志、五味子等,酌加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
(5)脾虚胃弱证
证候: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干姜、甘草等。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胃脘胀满者,加八月札、莱菔子;便溏者,加薏苡仁、淮山药等。
除以上几种常见类型外,还可见到放化疗后胃阴虚,出现口腔糜烂、牙龈出血等症者,治宜清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加减。
2.外治疗法 适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已远处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者。初起用阿魏消痞膏外贴;溃后用海浮散或红油膏外敷;坏死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外敷。
3.其他疗法
(1)手术治疗、化疗、放疗 手术仍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近年来手术范围渐趋缩小,辅助采用化疗、放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正确掌握适应证、合理治疗依然十分重要。
(2)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 分别适用于ER、PR阳性和Her-2阳性患者。前者主要有雌激素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LH-RH类似物等。后者目前主要采用曲妥珠单抗治疗。
1.普及防癌知识宣传,推广和普及乳房自我检查。
2.重视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
3.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
附:乳衄乳衄是指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其临床特点是乳头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体,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引起乳衄的疾病有多种,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前者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后者发生在乳腺的中小导管内。
乳头属肝,忧思郁怒,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或因思虑伤脾,脾不统摄,血不循经,溢于乳窍所致。
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经产妇女。
导管内乳头状瘤所引起乳衄,乳头溢出血性液体常为间歇性、自发性,或仅在内衣上见有棕黄色血迹。有的乳晕部能摸到豆大圆形肿物,质地较软,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压迫肿物时,常可见从乳头内溢出血性或黄色液体。多无明显痛感,仅少数当肿块较大而阻塞输乳管或因积血不易排出时,可出现疼痛。
乳腺癌所引起的乳衄,其溢液多为单侧单孔,常伴明显肿块,且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可找到癌细胞。
乳癖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常为双侧多孔溢液,以浆液性为多,血性较少,且有乳房肿块,并有周期性乳房疼痛等症。
乳腺导管内窥镜、乳腺导管造影及乳头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肝火偏旺证者治宜疏肝解郁、凉血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脾虚失统治宜健脾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可做病变导管的单纯切除术,术前须正确定位,用指压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可注射亚甲蓝(俗称美蓝),沿针头或亚甲蓝显色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切除该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对切除组织常规做病理检查。对年龄较大且乳管上皮有不典型增生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若有恶变者,则按乳腺癌手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