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仙茅 > 仙茅药效 > 正文 > 正文

名医经验皮肤科李秀敏皮肤科药对串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3 21:36:48

对药入方,事半功倍

李秀敏教授临证喜用善用对药,这得益于她曾跟随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临证学习。她将“施氏药对”进一步发挥,延展应用于皮肤病的诊疗当中,撷取古籍、经方、验方、中药药理学精华,选择或功效相似、或同药不同部位、或同药不同炮制法的“对药”配伍入方,有起到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俾相须为用、相反相制,收效颇为满意。

荆芥、防风二药多伍用,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炒黑入药,又入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气味俱升,性温而润,为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风邪,又能走气分,且能胜湿(凡风药均可胜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风之力增强。《本草求真》云:“荆芥……不似防风气不轻扬,祛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经络中之风热。李师二药配伍应用,取其疏风止痒、解表透疹,常用于荨麻疹、湿疹及过敏性皮炎等,每奏奇效。

栀子、淡豆豉相伍,最早见于《伤寒论》栀子豉汤,用于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味苦性寒,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淡豆豉色黑,味苦性温,善宣透表邪、散郁除烦。两药一清一散,表邪得透,里热得清。湿疹、痤疮、痈疖等病见心胸烦躁者用之,常应手取效。

密蒙花、青葙子相伍,为清肝养肝平肝的常用组合。密蒙花味甘性寒,清肝养肝,明目消翳;青葙子味苦性寒,清热泻火,平抑肝阳。二药相合,肝火得清,肝阳得抑,肝阴得养。临证用于各型皮肤病见肝火、阳亢者。

金银花、连翘相伍,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诸症。金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连翘轻清上浮,《珍珠囊》曰:“连翘作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二药伍用,并走于上,轻轻升浮宣散,清气凉血、清热解毒力量增强;并能流通气血,宣导十二经脉气滞血凝,以消肿散结止痛。李师临证选药常用之,治疗风疹、荨麻疹时,加用荆芥、防风,取其疏风清热之力;治疗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时,加用牛蒡子、板蓝根、马齿苋、野菊花,取其清解毒热之功;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银屑病时,加用赤芍、丹皮、丹参、玄参,入营尤可透热转气。

金银花、金银藤相伍,最早见于陈自明《外科精义》,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金银花味甘性寒,质体轻扬,气味芳香,两清气血之热,为清热解毒之佳品;金银藤又名忍冬藤,乃忍冬带叶嫩枝,具生发之气,故清热疏风之外,兼能通络止痹痛。李师善佐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融于一方,相仿的还有紫苏叶/紫苏梗,茯苓/茯神,大青叶/板蓝根,车前子/车前草,合欢皮/合欢花,俾相须而行,增强药效。本例花藤伍用,常用于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硬皮病,尤适用于关节红肿疼痛,甚则拘挛变形者。

枇杷叶、侧柏叶相伍,为清肺胃热的常用组合。枇杷叶味苦性微寒,善清肺胃两经之热;侧柏叶味苦性寒,凉血止血,清肺化痰。二药参合,肺胃之热得清,临证常用于痤疮、脂溢性皮炎见肺胃热盛证者。李师对药物炮制亦有独特见解,枇杷叶多用蜜炙品入药,一则防其未去净之毛对咽喉的刺激,二则增强清肺润肺之效;侧柏叶多用生品入药,凉血清热之功强。

苦参、白鲜皮相伍,为祛风止痒的常用组合。二药性味皆苦寒,均能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故相须而行。用于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结节性痒疹、荨麻疹等,因苦寒直折中阳,故便溏者慎服。

芦根、白茅根相伍,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治胃反上气,食即吐出。二者取材部位皆为根茎,味甘性寒,皆上可清肺透疹,中可清胃生津,下可利尿,导热外泄。但芦根入气分,专清气分之热;白茅根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二药相合,清肺胃两脏之热效果倍增,且可入于气血两部。李师常用之治疗银屑病、血管性皮肤病等,配伍赤芍、白芍、丹参、玄参等,亦可煎水代茶饮之。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参合,善入血分,一散一敛,一补一泻,清热养阴散瘀之力强。常用于血热血瘀性皮肤病,如银屑病、黄褐斑、白癜风、斑秃、结节性痒疹等,血热证可配伍紫草、茜草、丹参、玄参,血瘀证可酌加桃仁、红花、凌霄花等。

丹参、玄参相伍,见于《温病条辨》清营汤,用于治疗热入营分证,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者。丹参活血凉血,除烦安神,功用以活血为主,“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玄参凉血解毒,养阴生津,功用以凉血为务。二药相合,为凉血活血解毒的常用组合,用于各种疮痈肿毒,如丹毒、水痘、痈、脱疽、银屑病等,用时切忌与藜芦同煎。

紫草、茜草相伍,见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五根汤,用于治疗多形性红斑、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紫草味苦性寒,色紫入血,长于清血分热毒;茜草味苦性寒,色红入血,长于凉血活血。二药伍用,凉血活血之效增强。李师临证用于治疗血热类皮肤病,配伍生地、赤芍、白芍、丹皮、丹参等凉血滋阴之品,每收验效。药味取根,质重下沉,因此下肢及下部皮肤病如丹毒、白塞病、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等用之效果更佳。

丹皮、地骨皮相伍,见于《傅青主女科》清经散,用于治疗肾中水亏火旺,阳盛血热,经行先期量多者。丹皮味苦性微寒,善透营血,凉血活血之力专;地骨皮味甘性寒,清润入血,凉血生津之功强。二药相合,凉血而不伤阴,常用于血热型皮肤病,如银屑病、脂溢性皮炎、血管炎等。李师擅以植物根皮及树皮治疗皮肤病,如白鲜皮祛风止痒,桑白皮清肺泄热,厚朴燥湿化痰,黄柏泄火燥湿,陈皮化痰理气,合欢皮解郁安神,俾以皮药引药入皮肤,常能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柴胡、黄芩相伍,见于《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程应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二药参合,通调表里,肝胆之火热得泄。临床用于肝胆郁火类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黄褐斑等,其他皮肤病见少阳证,亦可辨证选用。

藿香、佩兰相伍,见于《时病论》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哕浊之气。《本草正义》曰:“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佩兰亦能解表化湿浊。二者配伍,发表化湿之力倍增。故湿疹、药疹等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时,可辨证选用。因二药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入煎剂时宜后下,以防过煎药效尽失。

砂仁、白豆蔻同为辛散温通、芳香化浊之品,故常相须而行。砂仁香窜而气浊,功专中、下二焦;白豆蔻芳香而气清,功善上、中二焦。二药配伍,则三焦之湿可化,全身气机可宣畅。临床用于湿邪困阻引起胸脘满闷、腹胀腹痛、纳呆呕吐者,常配伍茯苓、猪苓、藿香、佩兰等,俾气行则湿化。

茯苓、猪苓相伍,见于《伤寒论》五苓散,用于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两者同属真菌类,药性甘淡,皆可利水渗湿。茯苓尚能健脾,宁心安神。现代药理证实,两者有效成分茯苓多糖、猪苓多糖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治疗水肿及水疱性皮肤病如丹毒、天疱疮、湿疹、血管性水肿等,两药常相须而行。

车前子、车前草分别为车前的种子和全草,因功效相仿,李师常配伍应用,二者性味皆甘寒滑利,清热利湿、通淋利尿,区别在于车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湿,车前草长于利无形之湿热。二药相合,清热利湿之力强,用于水疱、渗出性皮肤病,可配伍茯苓、猪苓、泽兰、泽泻等利水渗湿之品,效果更佳。

茯苓、土茯苓相伍,为李师祛湿毒的经验组合。两药性味皆甘淡平,淡可渗湿,茯苓兼健脾宁心;土茯苓兼解毒利关节,且为治疗梅毒要药。二药相合,既可解毒利湿,又可通利关节,用于湿疹急性期、关节型银屑病、梅毒等,每获良效。

泽兰、泽泻相伍,为李师活血利湿常用组合。泽兰味辛性温,入于血分,活血利水、通经化瘀;泽泻味甘性寒,入于气分,利水消肿,渗湿泄热。二药相合,一寒一温,一气一血,相互制约,苦寒清热、辛温活血之力彰。用于各型皮肤病等见湿热内蕴或血瘀者。

半夏、陈皮相伍,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橘皮半夏汤,用于治疗痰饮、食积、伤寒时气、恶心呕吐、目眩昏闷等。半夏辛燥蠲湿化痰,消痞散结,健脾止呕;陈皮理气健脾,和胃化痰。二者皆入脾经,配伍应用则脾气可运,痰湿得化,气机得畅,李师多用之治疗湿疹、痤疮等见脾虚湿蕴证者。

苍术、白术相伍,见于《傅青圭女科》完带汤,用于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苍术气味雄厚,味苦性温且辛燥,以醒脾为主;白术味甘温性缓,以补脾为要。《玉楸药解》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又《本草崇原》曰:“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李师临证多用其麸炒品,俾去其燥性,且增健脾之功,用于脾虚湿浊内蕴之湿疹、银屑病等,每获良效。

生黄芪、炙黄芪相伍,为同药不同炮制品入方。黄芪味甘性温,健脾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生品走表,托毒生肌之力强;蜜炙品走中焦,补脾益气之功专。二药相合,表里兼顾,益卫固表、健脾益气、托毒生肌之效倍增。临证用于各型皮肤病见卫表不固、脾气虚者,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李师善用同一药物的生品和制品入于药对,相仿的还有生薏苡仁/麸炒薏苡仁、生甘草/炙甘草、生地/熟地,俾相须而行,增强药效。

补骨脂、骨碎补相伍,见于《太平圣惠方》神效方,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脚弱。补骨脂味苦辛性温,温肾壮阳,温脾止泻,固精缩尿,纳气平喘;骨碎补味苦性温,功用补肾强骨,活血续伤。二药相合,用于肾阳虚诸证,尤用于白癜风、斑秃。

仙茅、淫羊藿相伍,见于《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证属肾阴、肾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仙茅味辛性热,温肾壮阳,祛寒湿,壮筋骨;淫羊藿味甘性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二药相合,相互促进,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力强,临证用于白癜风、斑秃、硬皮病等见肾阳虚者。

知母、黄柏伍用,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滋肾丸。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东垣曰:“知母其用有四:泄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时珍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经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本草正》载:“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李师认为,知母甘寒滋肾润燥,苦寒清热泻火;黄柏苦寒坚阴,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退虚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滋阴清热退烧、泻火解毒除湿益彰。故斑秃、红斑狼疮等见低热盗汗、腰膝酸软,湿疹、银屑病后期伤及肾阴,皆可伍用。

天冬、麦冬相伍,见于张璐《张氏医通》,名曰二冬膏,用治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咽喉燥证。李师认为,天冬、麦冬均为甘寒清润之品,皆能养阴润燥,故可相须相使。且麦冬入肺经,以养肺阴;天冬兼入肾经,以润肾燥。二者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妙。皮肤瘙痒症、热性皮肤病后期伤及阴血,或见皮肤干燥脱屑等,皆可辨证选用。

女贞子、枸杞子相伍,为李师补益肝肾常用组合。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女贞子冬至之日采,枸杞子夏至之日收,有交通季节、顺应阴阳之妙。二药均入肝肾经,相须为用,相互促进,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乌发之力增。辨证属肝肾阴虚者皆可配伍应用,临证多用于白癜风、白发、斑秃等病及老年患者。现代药理亦证实二药皆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三高”、抗血管粥样硬化。

柏子仁、酸枣仁相伍,见于《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用于心经血虚、心神烦躁者。《古今名医方论》曰:“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其神存耳!”二药是养心安神的常用组合。临证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瘙痒性皮肤病引起睡眠障碍者。因柏子仁有润肠通便之功,配伍郁李仁,老年人、皮肤干燥瘙痒伴有便秘者用之更佳。

红花、凌霄花相伍,见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五花汤,用于治疗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致盘状红斑性狼疮初期,玫瑰糠疹(风癣)、多形性红斑(血风疮)及一切红斑性皮肤病初期,偏于上半身或全身散在分布者。凌霄花性寒,可凉血活血泻热;红花性温,可活血化瘀通经。二药相反相制,为活血化瘀常用组合,不论寒热均可用之。药味取花,轻清上浮,因此颜面部皮肤病如痤疮、黄褐斑、酒渣鼻等用之效果更佳。

桃仁、红花相伍,见于《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前腹痛,或经行不畅而有血块、色紫暗,或血瘀而致的月经过多、淋漓不净者。桃仁破血行瘀力强,且质润多油脂,可润燥滑肠;红花色赤,活血力胜。二药相合,相辅相成,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常用组合,临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节性痒疹、顽固性慢性湿疹等,用量多两者各半。

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相伍,为活血通络止痛的常用组合。藤类中药具有“能循脉络,无微不到”之效,其中鸡血藤味苦甘性温,补血活血,舒筋活络;首乌藤味甘性平,养血安神,通络止痛,祛风止痒;忍冬藤通络止痛,兼清热疏风。三药参合,活血通络之力彰,且兼安神、补血、止痒之效,常用于慢性皮肤病(湿疹、结节性痒疹等)及血管炎类皮肤病(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雷诺病等)见血瘀血虚者。

元胡、川楝子相伍,见于《活法机要》金铃子散,用于治疗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元胡辛散温通,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川楝子苦寒降泻,清肝火,除湿热,止疼痛。二药相合,一寒一温,一降一通,相得益彰,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理气止痛甚效。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见气滞血瘀证象者。

郁金、鸡内金相伍,为李师调和肝脾的经验组合。郁金味苦性寒,主入肝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清心凉血,利胆退黄;鸡内金味甘性平,善入脾胃,消食健脾,涩精止遗。二药相合,肝郁得舒,脾运得化,用于黄褐斑等见肝郁脾虚证者,配伍逍遥散药效更佳。

山楂、麦芽相伍,见于《证治准绳》健脾丸,用于治疗一切脾胃不和、饮食劳倦。山楂善消油腻肉食积滞,且能入肝经,通行气血;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类积滞,兼有疏肝解郁之妙。二者相合,为健脾消食的常用组合。用于各型皮肤病见食积者。李师习用生品入药,原因有二,一者可取其生发之气,以疏肝气、和胃气、生津液、增食欲;二者因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消化酶,不耐高温,生用药效更佳。

乌梅、乌梢蛇为李师祛风止痒的常用组合。乌梅酸敛,清凉生津;乌梢蛇甘平,祛风止痒,走窜通络。二药相合,一动一静,一散一收,祛邪而不伤正,祛风抗过敏之力倍增。临床常配伍防风、荆芥、五味子等,治疗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皮肤病。

龙骨、牡蛎相伍,见于《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于治疗火逆证误下后,因烧针烦躁者。龙骨性敛重坠,为化石之属,功专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牡蛎质体沉重,为贝壳之类,功善化痰软坚、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传统多取其镇静安神之功,用于皮肤瘙痒或疼痛引起睡眠障碍者。李师亦用此软坚散结,治疗瘿瘤、皮肤肿块、结节性痒疹等,正如张锡纯所言:“盖龙骨、牡蛎性虽收涩,而实有开通之功,《神农本草经》谓龙骨消癥瘕,而又有牡蛎之咸能软坚者以辅之,所以有捷效也。”同时龙骨、牡蛎“重可祛风”,且富含钙离子及微量元素,因此临证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酌加刺蒺藜、苦参、白鲜皮等祛风止痒之品,每收良效。

地龙、僵蚕相伍,为祛风止痒、通络止痛的常用组合。地龙味咸性寒,以下行为主,清热熄风,通络止痉;僵蚕味辛咸,气味俱薄,升多降少,散风止痛,化痰散结,熄风解痉。二药相合,一升一降,祛风止痒、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之力增。临证用于治疗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结节性痒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图书简介

图书名称:李秀敏(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二辑))

图书作者:段行武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9月

内容简介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二辑):李秀敏》重点介绍了李秀敏教授的皮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全书分为医家小传、学术思想、方药心得、特色疗法、临床验案撷英、医话与文选、传承与创新、学术成果、年谱等部分。《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二辑):李秀敏》内容丰富实用,对于开拓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爱好者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yx/6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