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仙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在这千百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憨厚、纯朴、勤劳的仙居人民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习俗。这些民风习俗是仙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仙居民俗风情档案系列将从生活各方面展现仙居地方民风习俗。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往鉴今,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的人文素养,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
仙乡香蕈
蕈,古时叫“中州菌”(《尔雅?释草》)、“地蕈”。《吕氏春秋》记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台州一带产蕈已闻名天下。到了南宋晚期,临海谢族显赫达贵,而谢族又和当时台郡民间一样偏好食蕈,于是这种鲜美的土特产进了御膳房,成了御馔。传说蕈初贡皇延时标以台菌,皇帝远看,误读为“合菌”,因为“皇帝圣旨口”,于是乎承误改名曰合菌。而仙居蕈,陈仁玉在《菌谱》自序中说:“仙居界台、括,丛山峻拔,仙灵所宫,爱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芼之,固藜藿之至腴,莼葵之上瑞。”可见其味十分香美。一种风尚一经自上而下的推崇,便风靡起来。正因为朝廷上下对蕈的酷嗜,加上民间本就间或“左右芼之”,所以当时入山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尤以仙居之菌为异品,弥足珍贵。
在仙居,凡林间、阡陌野生的几十种蕈统名都呼之为蕈。按其生长载体或特殊的环境,又有松树蕈、茅草蕈(或叫狼萁筱蕈)、木桅蕈(有毒)、桐子蕈、桕子蕈、牛屙蕈等等。而其中特别珍稀的要数竹荪了——形似玉笋但却是货真价实的菌类植物,古书上称其为香草,前些年曾风靡一时,只因资源特少(只限于溪边水竹林中少量生长),名声渐趋沉寂。大大小小的野生蕈大都为伞形,亦有云状扇形的,“伞”下蕈肉大都有褶裥,宛如半收的伞。
民间习俗,食蕈一般做汤、清炒,煮面条作佐料,或用来做盖浇面的浇头。
而今菜市场货档上大宗的菇类如鲜干香菇、蘑菇、凤尾菇、金针菇、乃至银耳(白木耳)、黑木耳、外地的猴头菇(制成药剂)等等,则是人工培植、工厂化集约产出的农产品,这些都是蕈类的近亲物种。它们的种(培)植,据史料记载,早在几百年前便有。大致是砍来山上的橡木(仙居叫柞子即柞木或叫栎树),截成一米余长,数段搭成架(顶部汇交,底端外撑,仙居叫三脚撑),木身乱斧遍斫(七十年代后则用工具“皮带冲”冲孔),待稍腐后接种上菌苗,旬月后即能长出香菇、银耳或别的菇类。收获后它又会长新的。后来又发展成多用乌桕、杞柳(即溪罗)等木种菇。
这些种菇木本匮乏后,又利用木材厂的锯末料、工艺品加工厂的创花,塑料袋装(只能取用无毒的乙烯丙烯材料制成的薄膜袋),再接种菇种。其法缘于古代先人的创举,其理与古法无二致,只不过现代技术种菇更科学合理,还有消毒工序。林缘野地常有俗名牛屙蕈的从风干的牛粪上长出,所以时下有种蘑菇者遍收牛粪,晒干,消毒,铺成菌床后再接种,一茬茬收菇,长年有收获。但讲究的是菇房的温度、湿度这些菇类生长的物候要素。
《菌谱》
——陈仁玉
合蕈
邑极西韦羌山,高夐秀异,寒极雪收,林木坚瘦。春气微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菌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芗韵味发釡鬲,闻百步外。蓋菌多种例柔美皆无香。独合蕈香与味称,虽灵芝天花无是也。非全德耶,宜特尊之以冠诸菌。合蕈始名,旧传昔尝上进,标以台蕈。上遥见误读,因承误云。数十年来既充苞贡,山獠得善价。率曝干以售,罕获生致。邑孟溪山中亦同时产,惟蕈柄高无香气,土人以是别于韦羌焉。
稠膏蕈
邑西北孟溪山,窅邃深莫测。秋中山气重,霏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蓓为菌花,戢戢多生山绝顶高树杪。初如蘂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胜。已乃伞张大几掌,味顿渝矣。春时亦间生不能多,稠膏得名,土人谓稠木膏液所生耳。合蕈他邦犹或有之,此菌独此邑此山所产,故尤可贵。鬻法当徐下鼎渖,伺涫沸漉起。谨勿七挠,挠则涎腥不可食。性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烹齐旣调,温厚滑甘,雉尾蒪不足道也。或欲致远,则复汤蒸熟贮之瓶罂,然其味去出山远矣。
栗殻蕈
寒气至,稠膏将尽。栗殻免者,则其续也,尚有典刑焉。
松蕈
生松阴,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松叶与脂、伏灵、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长年者,舍松焉依。人有病溲浊不禁者,偶掇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
竹蕈
生竹根,味极甘,当与通谱,而菌为北阮矣。
麦蕈
多生溪边沙壤松土中,俗名麦丹蕈。未详,味殊美絶,类北方蘑菇,蕈品最优
玉蕈
生山中初寒时,色洁皙可爱,故谥为玉。然作羮,微韧,俗名寒蒲蕈。
黄蕈
丛生山中栀,郁黄色。俗名黄纉蕈,又有名黄豘者,殊峭硬有味。
紫蕈
赪紫色,亦山中产。俗名紫富蕈,品为下。
四季蕈
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麤峭,不入品。
鹅膏蕈
生髙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然与杜蕈相乱。杜蕈者,生土中,俗言毒蠚,气所成,食之杀人。甚美,有恶,宜在所黜。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杂白矾勺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因著之,俾山居者享其美而远其害,此谱外意也。
编辑:沈之茜
审核:郭薰璟
图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