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仙茅 > 仙茅形态 > 正文 > 正文

一把篾刀穿越两个世纪见证三代手艺人的传奇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12 17:00:34
北京湿疹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614/9060136.html
父亲保存的篾匠工具配图由作者提供一竿绿柳变细片,三代躬身经纬编,

三世清风绕指过,一把篾刀无从传。

——记我家三代手艺人文|成省桐乡里人习惯将手艺人称作“匠”,他们或挑副担,或背个箱,装上工具,走村串户,做上门工,赚点小钱,养家糊口。我的祖辈是篾匠。自太爷爷起,一把篾刀穿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三代人的传奇人生,亲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1.弃工的太爷爷太爷爷名叫成述新,生于年,祖籍湖南省湘乡县潭市镇大坪,后移居到虞唐镇河家埠做手艺。民国初年,他因擅长编制精致的篾器而闻名,十里八乡的乡绅时常请他做细活,如竹席、竹篓、竹筛、箩筐等日用小件,俗称小料篾匠。太爷爷练就了扎实的篾活基本功——砍、锯、切、撬、剖、削、拉、编、织等工序得心应手,一把篾刀,左劈右劈,上下翻飞,毛发一样精细的竹丝、纸张一样薄薄的竹片都能出自他手。山枣乡一位家境殷实的商人,正为独生女筹备丰厚的嫁妆,挖空心思挑选篾匠:从方圆一百里选来48位各具能耐的篾匠,要每人编织一只箩筐,在堤坝上一字排开,命家丁将每只箩筐盛满水,谁的箩筐里水漏得最慢,就证明手艺最精湛。绝招!作为现代人,不得不替太爷爷感叹:有钱人的套路就是深!这是在考验手艺人的每道工序呀!若使箩筐能盛水,必须做到以下四条:篾皮要削得最薄,篾的宽度要均匀,编织要紧凑,修脚角要柔韧。幸好,太爷爷实力杠杠滴——险胜47人,夺得榜首!随后,高大上的宴席等着太爷爷,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整整八个大菜。财主老爷一边斟着美酒,一边云淡风轻地吩咐着:“竹筛边要圆润,不割手;竹篓洞口要均匀,不漏物...”太爷爷一边吃着喝着,一边点头,心想:这还能难倒我?!酒过三巡,财主侧了侧身,翘上了二郎腿,掏出了水烟杆,慢悠悠地抽了两口,继续说:“做嫁妆,竹席不能少,就打一套‘福禄寿喜’吧。”太爷爷听了,精致的青花瓷饭碗差点从手中脱落:这是行话中的“起雨点”呀!打小只听过,但从没见过!啥是“起雨点”?就是在篾器上编出各种文字和花样,是旧时大户人家才玩得起的,鲜有民间手艺人能独立完成。编一套“起雨点”的细篾席,少则需三两月,多则要花上一整年。太爷爷自小学艺,学堂门只路过没进过,斗大的字只认得三五个。谨慎起见,他托一位秀才写下“福禄寿喜”四字。通过暗自揣摩与实践,他终于在第48天织好了4床篾席。当财主见到由青篾黄篾与煮过的红篾编出的“福禄寿喜”,竖起了大拇指,直夸:精致,要得,要得!随后,又是八道大菜,两壶美酒,一杆水烟,一番云淡风轻的吩咐:“做嫁妆,皮箩是少不得的,箩身与箩盖要编图案才精致,就打四套‘八仙过海’吧。”太爷爷放下碗筷,请辞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八仙图太复杂了!仙人手捧道具,衣袂飘飘,形态各异,表情丰富,岂是他这篾匠能揣摩得了的?

回到家,太爷爷把篾箱甩到堂屋,把我爷爷叫到身边,无限沮丧地说:我的手艺也算是十里八乡闻名了!快,能一天打一套糠米筛;慢,48天能打出“福禄寿喜”。但还是看尽脸色,受尽刁难,有钱人不好伺候!小料篾匠做到我这一代终结算了,从你们这代开始,只做大件篾货,做些平常老百姓用的东西,以免再受闲气。

岁的爷爷2.逃跑的爷爷我爷爷12岁学艺,原本学做小件篾活,自此和太爷爷改学做大件——专做为渔船、商船遮雨的船篷和晒农作物的晒垫。转换赛道后的父子俩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湘潭的云湖桥、十万垅,怀化的城步、溆浦,湘乡的粟山、山枣、虞唐、朱津渡、邓市、石狮港、潭市,双峰的青树坪,涟源的蓝田......都有慕名而来请他们去做“乡功夫”的,且到了一个地方,预请的主家要排队等候,有时大半年在同一个乡挪不开脚。篾刀不闲,碎银不断。太爷爷积攒了一堆银元后,在虞塘河家埠用每亩50担谷的价格买下六亩地。从此,安家乐业,告别走乡串门、夜不归户的“乡功夫”岁月,为河岸渔家专织船篷。遗憾的是,太爷爷没享受几年安稳的日子,于年春天染疾离世。爷爷带着我叔爷爷和伯父,仍旧整年整月织船篷和晒垫。没过几年,爷爷用积攒的块银元在我奶奶娘家——虞唐苏坡乡的洋潭码头买了一块地,开起了船篷厂。用茅草搭成宽大的顶蓬,用竹块做成栅栏,糊上几片泥巴墙,隔成工房、厨房、卧室。篾片刨刀当时,涟水河船运繁荣,每天过往的船只乌泱泱的连成片,走湘潭下武汉,洋潭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码头。往来商船和渔船用的大多是竹篾织成的篷顶,用来防风避雨,但船只终年行驶在风浪里,日晒雨淋,常有破损。爷爷手艺精湛,织出来的船篷很耐用,口碑好,生意很红火,长年雇着20多个篾匠,日夜开工,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了。年,抗日战争进行到非常艰难的时期,国民党强派壮丁,爷爷花60担谷买壮丁指标,请人顶替,前后买过三次。当年八九岁的伯父,每次眼见一大仓稻谷被清空,哭得好伤心。爷爷终究没逃脱被派壮丁的命运,在篾厂被强掳带走,被安排挑担,两头装的是两箱手榴弹。后来,他凭敏锐的观察和超人的果敢,在青树坪镇成功逃脱,不敢走大路,翻山越岭走小路,十几天才回到家(这段奇遇记若逐字写来,可以消耗你好几个G的流量哦)。年,日本鬼子来了,强行征用了爷爷的篾厂。我奶奶舍不得丢弃辛苦置办的家业,抱着4岁的我父亲,倔强地不走,躲在屋外的竹林里,眼看着日本鬼子把鸡鸭宰了,几缸猪油舀完了,一仓谷估计见底了,毫不心痛。鬼子们胡闹了一天一夜,临走放一把火点燃了厂篷。奶奶在火光外捶胸顿足,痛哭流泪!爷爷劝慰道:只要篾刀在,不怕没财进。之后,他重开篾厂,白手起家。年,国民政府开始发行金元券,很快经济混乱,物价飞涨。爷爷早上才从商户手里收回的金元券,到晚上就一文不值了。据父亲回忆,作废的金元券有整整几篾箱,多年辛苦积攒的家底,就这样打了水漂。年,遇上巨大洪灾,厂棚及新盖的几间茅屋一并被冲走了,洋潭码头一片汪洋。爷爷又一下回到了清贫状态,但他百折不挠,依然篾刀不离手,很快重建厂棚。解放后,湖南的土改运动汹涌来潮,爷爷主动把全部家财上交政府。后来,政府成立了高级篾业社,爷爷任社长,船篷厂和河岸两边的篾货行全归篾业社管理,向政府缴纳“圆竹税”。当年的篾业社类似商会,享有很高的信誉。持爷爷开的白条,能在潭市、虞唐、邓市的商行随意购换和赊销商品。年,溪口水库开始修建,拦水建坝,涟水河被截断,上游船只过不来了,涟水航运走向衰落。年,涟水河上再添一座洋潭大坝,涟水河航运彻底终结。爷爷、叔爷爷,重新开始走家串户,为农户编织晒垫。爷爷年近九十时,仍宝刀不老,手掌一挥,能将一竿翠竹对半剖开,被么叔连哄带劝在90岁时才恋恋不舍放下篾刀。年仲夏,爷爷含笑九泉,享年岁。3.剽悍的奶奶我的奶奶身材高大,精明能干,剽悍圆通,是爷爷的贤内助。听爷爷说,奶奶在河边长大,是只“水鸭子“。她常年一双赤脚,撑一竹篙,麻花辫一甩,轻盈一跃,身子便落在几丈外的船头。她水性极好,驾船放竹排扎猛子,令许多男人而不及。往来船家都是常年走长江的老江湖,贼精贼精的,偶尔会碰上悍匪剽师之辈来耍横。那年初夏,爷爷带上一批徒弟上涟源送篾货去了。这一天,同时来了二十多只船,换完船篷后,四五个船夫围着奶奶找零换零地付账。“不好了,都跑了!”有徒弟高高喊。奶奶抬头一看,几个船夫驾着船只顺水飘远了。她立刻揪住离她最近的船夫,交给两个壮实的徒弟,自己驾船去追。三个钟头后,奶奶用头巾包着一堆花边(银元)回来了。原来,她一路追,一路高喊,河上的渔夫听到,个个声援,聚拢渔船,把无赖之徒堵在浅水湾里,岸上的村民也操起家伙围过来。失而复得,得益于奶奶的勇猛,也得益于她的心地善良。平常有村妇或渔夫取篾货拿不出现钱时,用土产品或渔货冲兑,不论货好货歹,奶奶总默默地收下,有的渔夫甚至赊欠过数年。勇猛而良善的奶奶,中年因病早逝,临走前拉着当时仅6岁的我父亲的手,交代爷爷:让后辈子孙多读点书,少在风里雨里受苦。伯父90岁时4.弃学的父亲爷爷谨记奶奶临终遗言,坚持送我父亲上学,没让他正式学篾匠手艺。但父亲自小在船篷厂帮忙,剖篾刮篾,手指翻飞,交错编织等功夫,照样练得出神入化。父亲自小聪慧,完小高小各跳一级,12岁时以最小年纪考上湘乡县东山学校。报到那天,爷爷忙于生意,没空送他。父亲在兜里揣上三块银元,独自跋山涉水去湘乡县城。过河时,银元滑落水中,父亲扎了一上午猛子也只摸到一块,忐忑不安地弃学回家了。自此,父亲帮爷爷打理篾业社,收营业税,代开税票,掌管着每天进账的大袋银元。直到年“袁大头”被废除前,父亲每天睁开眼就和银元打交道,凭手感与听觉就能分辨银元真假。在人民公社大食堂时代,父亲担任会计,直到22岁与母亲完婚,因母亲舍不得外婆,便与父亲商量移居到外婆家——双峰县杏子铺,才离开洋潭这片故土。父亲父亲白天外出务工,晚上操起篾刀,这篾活看似简单,却是门精细活,更是一项苦力活。比如编织晒垫,前后需要30多道工序。父亲做篾活时,脚上放一块布,手钳一块铁皮刀,旁边放着其他工具:削刀、刮刀、砍刀、滚刨、小锯等。第一道大工序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片。先用砍刀把竹子劈开,“哐哐哐”地声如爆竹。一根青竹,通过多次对剖,一层层地劈成篾条。即使是细薄的竹子,父亲也可劈出八层篾来。接着是刮篾,这个活儿一点也不能马虎。篾片要削得大小均匀、厚薄一致,磨得光洁无比。竹篾中,最好用的当算篾青,即竹子的表皮,柔韧细腻。用二道篾青来编织篾席,光滑细腻。编织的工序,是漫长的苦力活。编竹垫需全程蹲着,手脚并用,连脚趾头都要配合手指翻飞交错。父亲的双手时常被篾片刮伤,双腿因血脉不畅,静脉曲张,年纪轻轻就青筋暴露。一般匠人织一床晒垫要六七天。父亲与擅长剖篾且手艺也精湛的尧叔叔组成搭档,两人凭借自小练就的上乘功夫,从天蒙蒙亮开工,一直干到晚上,一天就能出一床垫子。两人各收取1.5天工价,于主顾很划算,两人则实现高效共赢。父亲忙篾活时,我经常搬条小竹椅陪着父亲,帮他递东递西,听他一边手不闲暇,一边绘声绘色地和我讲篾匠界的神奇故事。父亲的破篾刀父亲讲,篾匠的篾刀没有刀尖,刀头是齐平的,刀背很厚,刀口薄而锋利。传闻有巫道驱鬼,法术不灵,向篾匠求一物当法器。篾匠将两把篾刀的尖刀头截下,正好凑成一副卦给道士。道士用来占卦驱鬼,十分灵验。因此,篾刀刀口成齐平形状,而篾刀本身被当驱邪吉物。在主家做功夫时,其他匠人不能乱动厅堂及神台的东西,篾匠则百无禁忌。他还道来,说篾匠的祖师爷叫泰山,是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徒弟。后来泰山弃艺在深山里专心搭建竹屋,编织竹椅竹床竹器皿。有一天,鲁班到深山里砍树,见到这精致竹器叹为观止,忙问是何方高人所制。这时泰山来到鲁班跟前,倒头便拜。鲁班赶忙扶起他,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这些传闻听得我津津有味。“我们这一派还有绝技。”父亲又神秘地告诉我,“做篾货,收边要漂亮,不割手。我们祖师爷独创了‘人字纹编织法’。”那是祖师爷为他姐姐编篾席嫁妆时,从她斜睨沉思的形态中得到启发:把隔片交错捡篾改为斜着依序捡篾,解决了篾编中难收边、难接篾、费原料的三大难题。如今,伯父已驾鹤仙去,老父亲也80多岁了,他们的后代无人操弄篾刀。每当谈及这门手艺给上下几代人带来的荣耀,忆及这把篾刀见证过的历史事件,身处篾制品被塑料制品替代时代的父亲,心情是复杂的,有伤感,也有宽慰。他常说:太爷爷一定不会料到,这行高超的手艺传到第四代就后继无人了,并不是子孙愚笨,而是被时代淘汰啦!作者:成省桐,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镇人,现居娄底,从事营销管理职业。闲时提笔,记下生活趣事、杂事。成省桐文章:1、从蜗居到安居2、哥哥,杨梅树长大了,咱们别躲猫猫了好吗?3、与肿瘤抗争的五年4、打开幸福婚姻的N种方式5、在岁月6、杏子铺荆紫峰7、新式婚姻里的旧式爱情8、一次说走就走的看山之旅9、宠妻界的天花板,除了他还有谁?

温馨提示: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土著民精选集》订购页面

土著民乡土

文学

生活

记忆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扎根乡土留住乡音传递乡情守住乡愁合作/投稿:toozoom

qq.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nmaoa.com/xmxt/9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仙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