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心。在一线“逆行者”奋力战“疫”的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文联发出的倡议,同样肩挑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用诗文、书画、摄影共同谱写战“疫”图卷,充分发挥文艺凝神聚力、抚慰心灵的独特优势,聚焦疫情防控主题,生动反映抗击疫情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典型事件,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励人民,以文艺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坚守在最前沿的战“疫”人——医院感染科团队抗击疫情纪实董永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凶猛,让一切都显得有些猝不及防。
大年初一,医院启动了一级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科接收隔离观察的人。
对传染病的担心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令一些隔离者焦躁不安,有三个年轻人居然悄悄从感染科一侧的隔离通道准备逃跑,值班医生王琦和护士贾蕾发现后,立即喊住他们,苦口婆心才把他们劝回隔离病房。有些家属也很不理解,打电话时吵,送东西来时闹,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染科医护人员就一遍遍进行耐心解释,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劝导,让他们安静下来配合疫情防控。
有一个从武汉乘飞机回来的姑娘,进到感染科隔离观察后,恐惧和孤独使她不停地哭泣,对医生和护士大发脾气,医院把她隔离起来。科主任张彦平、护士刘翠兰就将心比心给她讲道理,耐心安慰,给予她尽可能的帮助。可是,一旦医生和护士离开,她就不停地按呼叫器,一天按了30多次,医院吃不好,睡不着,找各种理由要回家,大家就尽可能多陪她、开导她,直到观察期结束。
为了方便隔离的病人,医院特意准备了牙刷、牙膏、卷纸、纸杯、洗手液等生活用品,但这些毕竟有限。有一家四口,其中一个两岁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啼哭不止,加上生活不方便,孩子的衣服也没多拿,其母亲焦虑不安。护士长姜海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立即和家中有小孩的同事商量,叫他们回家找一些自家孩子穿的小衣服拿来送给这位母亲,以解这位母亲的燃眉之急。
还有一个女中学生,平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习惯了。到医院留观后,她情绪低沉,问啥不答不理,送去的饭也不吃。为了让她好起来,医生苟亚婷和护士刘静问寒问暖,像对自己的妹妹一样关爱女孩,鼓励女孩安心渡过隔离期。
传染科的医护人员细心护理病人
正应了那句话:疫情前线有人在拼命,长假之中你感觉无聊的家,正是身置前线的他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在感染科,科主任张彦平,医生王彦卿,护士长姜海燕、护士刘翠兰四人都是年经历过“甲流”的,这次又面临疫情,他们成了科室的主心骨。
在同事们眼中,感染科的张彦平主任是个倔强的人,他的眼里只有病人,平常只要科室有重病人,他晚上下班后医院看病人。在这次疫情中,他更是放心不下,从腊月三十至今,他每天都从早忙到晚,特殊时期,各种繁忙的事情,作为科室的负责人都得他一手操心。由于科室医生太少,他每周还得值两次班,医院科主任中唯一的与普通医生一样常年轮班值班的科主任。不在班上时,他生怕病人有事,每天晚上还要打电话给值班的医护人员,询问隔离的病人是否有发烧,是否有异常,叮嘱他们一有情况立马叫他。每天查房,审核上报各类信息,协调医护人员,上门诊等等,但他说,这是职责所在,绝不后退。有时,为防控的事,他还与其他科室的同志红过脸。
医生王彦卿当年在“甲流”一线,由于当时临时组建的门诊太冷,她不幸得了面神经炎。如今10多年过去了,面神经炎的后遗症仍然折磨着她,只要脸上出汗或精神紧张,她的脸都特别难受。此次疫情中,她奋力冲在一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口罩查房、坐诊。在透不过气来的口罩和眼罩里,她满脸是汗,患病的那半边脸紧绷抽动得非常难受,下班后她就用艾灸,稍能缓解一下,第二天接着上班。
护士刘翠兰近两年出现了腰疼腿,而且越来越严重,经过反复检查,今年春医院确诊为脊椎关节炎,疼得受不了时只能吃止痛药。本来春节后要去复诊调药,没想到又遇到防控疫情,无论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一线坚持6小时的轮班,给病人做各种治疗,安抚情绪,送水送饭,还是坚持24小时值班,有时实在太疼了,她就咬紧牙靠在墙上缓一阵。她的丈夫是一名警察,在特殊时期执行任务,工作也非常繁忙,正在上高三的儿子经常一个人在家,只能自个想办法吃饭。
还有谢彩霞、王慧等年轻医护人员的孩子还小,吴淑宁、姚亮等同志的父母身体也不好,都需要照顾,但他们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抗击疫情,根本无法顾及自己的家人。
感染科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查房、治疗
张兴宏院长对感染科下的命令是:一定要做好防护,医护人员绝不能感染!这是命令,更是对感染科的关心。为了让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尽快熟悉环境,全面掌握防控隔离方法。对于每一个请战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张彦平主任和姜海燕护士长都要进行反复培训,直到他们熟练掌握为止。但还是不放心,每次进入隔离区,他们总要一遍遍提醒,一声声叮嘱。同事之间也相互检查,确保安全。
隔离病房一共有四组工作人员轮班,中午两组,下午两组,每次进隔离病房就是6小时。由于隔离衣、护目镜、口罩等医用物资紧缺,为了减少浪费,进入隔离病区的6小时中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卫生间,时间长了叫人透不过气来,可同志们必须坚持,对每一位病人进行精心治疗、体温监测、心理辅导、生活护理。每天还要对病区进行六次过氧乙酸消毒和紫外线灯消毒等。
内五科支援感染科的医生王云华为患者看病进入隔离区轮班的人员中,除了感染科人员外,还有请战支援一线的内二科主任张敏、副主任张永清、医生王云华等多名医生,内五科护士长柴萍,外三科护士长赵瑞,外四科的护士长张桂兰、外三科护士文静等多名护士。
近期,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后,前来支援的内四科青年医师王发强第一个在门诊值夜班,由于没有空闲房间休息,晚上又太冷,王发强挨着冻坚持坐诊到天亮。第二天得知情况后,医院紧急为感染科门诊值班医生送去了两件羽绒服。
护士长姜海燕当年在“甲流”疑似病区工作过一个月,有经验,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那时候她还是外二科的一名护士,如今作为护士长的她,从1月20日上班至今,每天从早上七点赶到科室,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到家。小区出入时段管控后,回去晚了保安不给开门,医院感染科工作时,保安才网开一面。
让感染科全体人员感动的是,在疫情面前,不是他们一个科室的人在独立战斗,医院的人都在全力支持他们。院长张兴宏和领导班子成员每天都与医务科,护理部负责人前往感染科,询问情况,解决实际困难。看到他们忙得吃不上饭,及时给他们买来了方便面,水果,牛奶。同时,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也更加鼓舞了他们战斗疫情的信心。还有一位医院同事,过年的时候悄悄“潜入”感染科工作群,给感染科的14个同事每人发了66元的红包,叮嘱他们一定要加强营养,保重身体,顺利完成此次防控任务。
是啊,如果不是为坚决抗击疫情,有谁愿意抛下自己的亲人于不顾,而是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坚守一线、前赴后继地奔赴一线!只因为他们是医生和护士,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白衣天使!
风拂枯枝,春天已至。愿疫情早点过去,愿这些冲锋在前沿阵地战“疫”的英雄儿女们平安!
编辑│张雪莹编审│李志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